陶庵梦忆
首页 > 陶庵梦忆 > 卷三 栖霞

卷三 栖霞

戊寅冬,余携竹兜一、苍头一②,游栖霞,三宿之。山上下左右鳞次而栉比之,岩石颇佳,尽刻佛像,与杭州飞来峰同受黥劓③,是大可恨事。山顶怪石巉岏④,灌木苍郁,有颠僧住之。与余谈,荒诞有奇理,惜不得穷诘之。日晡,上摄山顶观霞⑤,非复霞理,余坐石上痴对。复走庵后,看长江帆影,老鹳河、黄天荡⑥,条条出麓下,悄然有山河辽廓之感。

【注释】

①栖霞:栖霞山,又名摄山,在今江苏南京。南朝时刻有千佛岩,筑有舍利塔,山下有栖霞寺。

②苍头:指年纪较大的仆人。

③黥劓(qíng yì):古代的两种刑罚,黥指在脸上刺青刻字;劓指割掉鼻子。此处形容由于刻佛把山弄得千疮百孔。

④巉岏(chán wán):指山峰高大险峻。

⑤摄:迫近,此处指攀爬。

⑥黄天荡:在今南京东北的龙潭附近,是长江的一段港湾,现已不存在。

【译文】

戊寅年冬天,我带着一个竹兜和一个老仆游览栖霞山,在山上住了三夜。栖霞山的山峰上下左右鳞次栉比地排列着,岩石的质地很好,全都雕刻着佛像,与杭州的飞来峰一样如同遭受了黥劓之刑,这真是一大憾事。山顶上怪石嶙峋、高耸险峻,岩石间生长的灌木苍翠蓊郁。有个疯和尚住在这里,我跟他交谈,只觉得他虽然荒诞不经,谈吐却又不流于俗,可惜不能穷追不舍地问到底。傍晚,我攀登到山顶上观看落霞,晚霞和平时看到的完全不同,我坐在石头上对着晚霞都看痴迷了。而后我又走到庵后面,观看长江中的帆船,老鹳河、黄天荡一条条地横亘在山下,心底油然而生出山河辽阔之感。

【评点】

自古以来栖霞山的美景就为人所称道。作者登山览胜,满山的奇石怪岩、苍翠树木,大大小小的佛像雕刻,当然这是作者所憎恶的人工破坏。漫天醉人心魄的瑰丽晚霞使作者看得如痴如醉,登临高山俯瞰滔滔长江,看浪里百舸争流,帆影重重,山河如此之辽阔,观者的心胸也更加广阔。而对这山上疯癫的和尚,作者竟还能与之谈论一些荒诞不经的话,收获的乐趣也是颇多的。

一客盘礴余前①,熟视余,余晋与揖②,问之,为萧伯玉先生③,因坐与剧谈,庵僧设茶供。伯玉问及补陀④,余适以是年朝海归,谈之甚悉。《补陀志》方成,在箧底,出示伯玉,伯玉大喜,为余作叙。取火下山,拉与同寓宿,夜长,无不谈之,伯玉强余再留一宿。

【注释】

①盘礴:双腿盘起,箕踞而坐,一种傲慢不雅的坐法。

②晋:上前。揖:作揖,古代人相见的一种礼节。

③萧伯玉:萧士伟(1585-1651),字伯玉,江西泰和人。官至光禄寺卿,著有《春浮园集》《春浮园别集》。

④补陀:即普陀山,全名为补陁落迦山,也叫做“补陀落迦”“补陀”,在今浙江普陀,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。

【译文】

一个客人在我面前箕踞而坐,对我看了好久,我上前去向他作揖问好,问他是谁,才得知他是萧伯玉先生。因此我与他促膝长谈,庵里的僧人煮了茶给我们送来。萧先生问及补陀山,我刚好这一年从海边回来,对此很熟悉。我写的《补陀志》刚刚完稿,放在竹箧底部,于是拿出来给他看,萧先生非常高兴,给我的《补陀志》作了序文。我们点起火把下山,先生留我在他家宿一晚,夜晚时间很长,我们无所不谈,十分尽兴。第二天先生又多留我住了一天,才送我离开。

【评点】

“酒逢知己千杯少”,而一旦投机,萧伯玉和张岱就有聊不完的话题,甚至围床夜话、抵足而谈,一而再再而三地留宿。足以看出这两人的偶遇之幸和缘分不浅。谈到普陀山,两人都有兴趣,一个写志,一个作序,简直天作之合。世间难得的是有一二知己,有知己共同欣赏美景,共同探讨文学旨趣,共同体悟人生哲理。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,正是有了知己之间的心领神会,人生才得以不孤独和枯燥。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