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湖香市,起于花朝②,尽于端午。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,嘉、湖进香天竺者日至③,至则与湖之人市焉,故曰香市。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,市于岳王坟,市于湖心亭,市于陆宣公祠④,无不市,而独凑集于昭庆寺⑤。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,三代八朝之骨董⑥,蛮夷闽貊之珍异⑦,皆集焉。
【注释】
①香市:又叫庙会、庙市、节场,一种民俗,通常在寺庙的节日于寺庙附近形成的临时集市,多买卖香火纸烛等物。
②花朝:花朝节,又叫花神节。中原、西南地区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,东北和江南为二月十五日。
③嘉、湖:指嘉兴和湖州。
④陆宣公祠:在西湖孤山的山脚下。是明世宗朱厚熜乳母之子少保陆炳,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自认为是唐代名相陆贽之后,建祠堂祭祀。
⑤昭庆寺:遗址在杭州西湖宝石山东,始建于五代后晋,毁于宋乾德五年,宋太平兴国元年重建,天禧年初改名为昭庆,这一年又失火被焚毁。嘉靖明洪武至成化修缮了之后又遭火,成化四年重建。三十四年倭寇暴乱,害怕敌人以此为据点,所以焚毁,倭寇被平定后重建。隆庆三年又被毁,万历十七年重建,崇祯十三年失火,到了清初又重新修建,如今已经不存在了。
⑥三代八朝:三代指夏、商、周三个朝代,八朝指汉、魏、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、隋八个朝代的合称。
⑦蛮夷闽貊(mò):指少数民族。
【译文】
西湖的香市,从二月十五的花朝日开始,一直延续到五月初五端午节。普陀山东面的人每天到普陀寺进香,嘉兴、湖州的人每天到天竺寺进香。他们一到西湖就与湖边做生意的人买卖东西,所以被称为香市。进香的人本来可以在三天竺寺、岳王坟、湖心亭或陆宣公祠买东西,这些地方都有集市,但他们偏偏聚集在昭庆寺前。昭庆寺两边的长廊天天都像集市一般,三代八朝的古董,偏远民族和国家的奇珍异宝,全都聚集到这里。
【评点】
古人的集市不像我们现代有专门的超市、购物广场。明清时虽然城市经济发展,街上有不少的店铺,但是大部分地方尤其是乡镇农村,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形成集市,因此每到一些节日,各个地方就会形成特定的集市。西湖香市也是比较独特的集市,形成于人们到寺庙进香的时候,此时人比较多,大多数人是出来游玩的,或者一些达官贵人、富户人家来烧香祈福,因此有不少生意可做。平时的集市不容易形成,而此时的集市规模比较大,因此也格外热闹。
至香市,则殿中边甬道上下、池左右山门内外,有屋则摊,无屋则厂,厂外又棚,棚外又摊,节节寸寸。凡胭脂簪珥、牙尺剪刀①,以至经典木鱼、儿嬉具之类②,无不集。此时春暖,桃柳明媚,鼓吹清和,岸无留船,寓无留客,肆无留酿。袁石公所谓“山色如娥,花光如颊,温风如酒,波纹如绫”,已画出西湖三月。而此以香客杂来,光景又别。士女闲都,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③;芳兰芗泽,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④;丝竹管弦,不胜其摇鼓欱笙之聒帐⑤;鼎彝光怪,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;宋元名画,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⑥。如逃如逐,如奔如追,撩扑不开,牵挽不住。数百十万男男女女、老老少少,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,凡四阅月方罢。恐大江以东,断无此二地矣。
【注释】
①牙尺:用象牙做的尺子。
②儿:方言词,吴语里对小孩的称呼。
③乔画:打扮。
④合香:苏合香,一种从苏合香树中提炼出来的香料。芫荽(yán suī):即香菜,一种草本植物,有特殊的香味,可食用,果实圆形,可做香料也可入药。
⑤聒(guō)帐:指通宵欢饮,喧嚣热闹。语出宋敏求《春明退朝录》卷下:“终日沉饮,听郑卫之声,于与胡乐合奏,自昏彻旦,谓之聒帐。”
⑥佛图:即“浮屠”,佛寺或佛塔。
【译文】
到了香市开始举办时,昭庆寺大殿中间和旁边、甬道的两边、放生池的左右两边、山门的里面和外面,有屋子的地方都会摆上货摊,没有屋子的话就搭建敞篷,敞篷外面有棚子,棚子外面还有货摊,每块土地上都挤满了货摊,像胭脂水粉、发簪耳环、象牙尺子、剪刀,甚至经书典籍、木鱼和孩子们玩的玩具之类的,无不齐集在这里。这个时节天气暖和,桃花吐蕊、柳树生绿,一片明媚春光。鼓吹声乐与清丽的歌声相互应和,停靠岸边的游船都会坐无虚席,旅店的客房人满为患,酒馆里的酒也被喝得一滴也不剩。正如袁石公所说的那样:“山色像美丽的女子,鲜花像美女的面颊,波纹层层像绫罗绸缎,温暖的春风像醇香的美酒”,已经是把西湖三月的美景描绘透了。而如此美丽的风景中又有进香的游客,另有一番滋味。城里悠闲的士子和淑女乡野男女的装扮描画;兰花的芳香不及合香芫荽之香的熏陶蒸腾;丝竹管弦之乐不及打鼓吹笙的聒噪喧闹;鼎彝之器与光怪陆离之物不及泥人竹马的大受欢迎;宋元时期的名画不及西湖风景图和佛祖菩萨画像的珍贵。集市上的人来来往往、忙忙碌碌,好像逃跑追逐,好像飞奔追赶,拥挤得怎么也出不来,即使扶着东西还是被挤得站不稳。男男女女、老老少少成千上万,每天都簇拥在昭庆寺的周围,经过四个月方肯罢休。恐怕大江以南的广大土地上,除昭庆寺之外再无第二个地方像这样子。
【评点】
在作者的细致描绘下我们算是见识了一番西湖香市的热闹景象。西湖四季都有美景,春天更是百花争艳,万绿竞芳,湖光潋滟,山色涳濛。景色美,人更热闹。游人泛舟湖上,穿梭于集市中,男男女女,老老少少,都打扮得整齐肃爽,花枝招展。人来人往,货物琳琅满目,叫卖声不绝于耳,即使不买东西也能大饱眼福,享受热闹气氛。
崇祯庚辰三月①,昭庆寺火。是岁及辛巳、壬午洊饥②,民强半饿死。壬午虏鲠山东③,香客断绝,无有至者,市遂废。辛巳夏,余在西湖,但见城中饿殍舁出④,扛挽相属。时杭州刘太守梦谦⑤,汴梁人,乡里抽丰者多寓西湖⑥,日以民词馈送。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:“山不青山楼不楼,西湖歌舞一时休。暖风吹得死人臭,还把杭州送汴州。”⑦可作西湖实录。
【注释】
①崇祯庚辰:即崇祯十三年(1640)。
②辛巳、壬午:崇祯十四年(1641)、十五年(1642)。洊(jiàn)饥:连年饥荒。
③虏:指清兵。鲠:阻塞,隔绝。
④饿殍:指饿死的人。
⑤刘太守梦谦:刘梦谦,罗山(今河南罗山)人。自崇祯十一年开始任杭州知府。
⑥抽丰:又叫“秋风”,指使用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。
⑦“山不青山楼不楼”句:原来的诗歌是南宋林升的《题临安邸》:“山外青山楼外楼,西湖歌舞几时休。暖风吹得游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。”
【译文】
崇祯庚辰三月份,昭庆寺失火。这一年以及其后两年连年遭受饥荒,老百姓被饿死一大半。壬午年清兵阻断了东山,香客于是不来进香了,没有人来,香市也因此被废弃了。辛巳年夏天,我在西湖只看见从城里往城外运送饿死之人的尸体,人们扛着工具,相互牵挽着。当时的杭州太守刘梦谦是汴梁人,同乡来打秋风的人大都寓居在西湖,刘太守每天把从老百姓打官司中捞到的钱财送给他们。有轻薄无赖之人把古诗改写过来讽刺刘太守说:“山不青山楼不楼,西湖歌舞一时休。暖风吹得死人臭,还把杭州送汴州。”这首诗可以作为当时西湖情景的真实写照了。
【评点】
当年无论怎样风光热闹的西湖香市,一旦战争到来,还有谁来寺庙进香,恐怕佛祖也是自身难保了。因为战争,兵荒马乱,本就让老百姓人心惶惶,再加上连年的饥荒,饿殍遍野,更加民不聊生。而那些贪官污吏却仍然巧取豪夺,弄得民不聊生。见到此番情景,回忆往日的繁华景象,让人不禁悲从中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