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庵梦忆
首页 > 陶庵梦忆 > 卷四 严助庙

卷四 严助庙

陶堰司徒庙②,汉会稽太守严助庙也。岁上元设供③,任事者,聚族谋之终岁。凡山物粗粗(虎、豹、麋鹿、獾猪之类),海物噩噩(江豚、海马、鲟黄、鲨鱼之类),陆物痴痴(猪必三百斤,羊必二百斤,一日一换。鸡、鹅、凫、鸭之属,不极肥不上贡),水物④(凡虾、鱼、蟹、蚌之类,无不鲜活),羽物毨毨⑤(孔雀、白鹇、锦鸡、白鹦鹉之属,即生供之),毛物毧毧⑥(白鹿、白兔、活貂鼠之属,亦生供之),洎非地⑦(闽鲜荔枝、圆眼、北苹婆果、沙果、文官果之类)、非天(桃、梅、李、杏、杨梅、枇杷、樱桃之属,收藏如新撷)、非制(熊掌、猩唇、豹胎之属)、非性(酒醉、蜜饯之类)、非理(云南蜜唧、峨眉雪蛆之类)、非想(天花龙蜓、雕镂瓜枣、捻塑米面之类)之物,无不集。庭实之盛,自帝王宗庙社稷坛壝所不能比隆者⑧。

【注释】

①严助(?-前122):本名庄助,避汉明帝刘庄讳,改为严助,吴县人。曾任会稽太守,著有《相儿经》《严助赋》。

②陶堰:又叫陶家堰,在今浙江绍兴。

③上元:上元节,即元宵节,每年正月十五。

④(yǎn):鱼张口呼吸的样子。

⑤毨毨(xiǎn):羽毛整齐顺滑。

⑥毧毧(róng):皮毛柔软细密。

⑦洎(jì):到,及。

⑧壝(wěi):祭坛四周砌的矮墙。

【译文】

陶堰当地有座司徒庙,是汉代会稽太守严助的庙。每年元宵节设台上供,主持此事的人把整个家族的人都聚集起来谋划准备一整年。凡是山上凶猛的动物(像老虎、豹子、麋鹿、獾猪之类)、海里凶恶的鱼类(像江豚、海马、鲟黄、鲨鱼之类)、陆地上痴肥的牲畜家禽(猪必定要三百斤,羊必定要二百斤,一天要更换一头,鸡、鹅、凫、鸭之类的,不极其肥的就不拿来上贡)、鲜活的水产(只要是虾、鱼、蟹、蚌没有不是活蹦乱跳的)、羽毛整齐的禽鸟(像孔雀、白鹇、锦鸡、白鹦鹉之类的就拿活的来供奉)、皮毛细密的动物(像白鹿、白兔、活貂鼠之类的,也是拿活的来供奉),以及非本地所产之物(福建的新鲜荔枝、龙眼,北京的苹果、沙果、文官果之类)、非当季所产之物(桃、梅、李、杏、杨梅、枇杷、樱桃之类,收藏保留得像刚刚采摘的一样)、非普通人能吃到的(像熊掌、猩唇、豹胎之类)、作为佐餐辅食的(像酒醉、蜜饯之类)、稀奇古怪的(像云南蜜唧、峨眉雪蛆之类)、不能想象到的(像天花龙蜑、雕镂瓜枣、捻塑米面之类)等这些物品,无所不集齐。大庭院中的供奉之物非常丰富,就算是帝王家的宗庙和社稷之坛里所摆放的祭品也不能和这里相比。

【评点】

古人祭祀之隆重,从此可窥见一斑,而绍兴的祭品之丰富让人眼花缭乱,无论是天上飞的,地上跑的,还是水里游的,都被用来祭祀神灵。水果、干果、蜜饯之类来自天南海北,有熊掌、猩唇之类的稀罕珍馐,有蜜唧、雪蛆等让人咋舌之物,还有人工雕镂而成的瓜果,米面搓捻出来的千奇百怪的食物——中国几千年的“吃文化”可以说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望尘莫及的。

十三日,以大船二十艘载盘軨①,以童崽扮故事,无甚文理,以多为胜。城中及村落人,水逐陆奔,随路兜截,转折看之,谓之“看灯头”。五夜,夜在庙演剧,梨园必倩越中上三班②,或雇自武林者,缠头日数万钱③。唱《伯喈》《荆钗》④,一老者坐台下,对院本⑤,一字脱落,群起噪之,又开场重做。越中有“全伯喈”、“全荆钗”之名起此。天启三年,余兄弟携南院王岑、老串杨四、徐孟雅、圆社河南张大来辈往观之。到庙蹴踘⑥,张大来以“一丁泥”、“一串珠”名世。球着足,浑身旋滚,一似粘疐有胶⑦、提掇有线、穿插有孔者,人人叫绝。剧至半,王岑汾李三娘,杨四扮火工窦老,徐孟雅扮洪一嫂,马小卿十二岁,扮咬脐,串《磨房》《撇池》《送子》《出猎》四出⑧。科诨曲白,妙入筋髓,又复叫绝。遂解维归⑨。戏场气夺,锣不得响,灯不得亮。

【注释】

①盘軨:应该是“盘铃”,一种乐器。此处指一种用盘铃伴奏的傀儡戏。

②倩:请。

③缠头:指赏钱或赏赐之物。

④《伯喈》《荆钗》:即《琵琶记》和《荆钗记》,为明代四大传奇中的两种。

⑤院本:此处指剧本。

⑥蹴踘(jū):古代一种类似足球的踢球游戏。

⑦疐(zhì):停住,滞留。

⑧王岑扮……《出猎》四出:这里出现的人物和戏剧场目都是《刘知远白兔记》里的内容。

⑨解维:指开船。

【译文】

正月十三日那天,用二十艘大船装载着盘铃等乐器,让小孩子们扮演故事,没有什么章法,纯粹人多凑热闹。城里和乡下各村落里的人都乘着船或赶着路,跟随着这些游船观看,这就是所谓的“看灯头”。正月十五日那天夜里,在庙里演戏,请来的戏班子一定是越地中上三等的戏班子,或者从杭州那边雇用过来,每天的演出费用多达几万钱。演唱《琵琶记》和《荆钗记》,派一个老人坐在舞台下面,翻着剧本检查戏子是否唱对了。只要有一个字唱脱落了,下面的观众就跟着一起躁动叫嚷起来,于是演员们又从头开始重演。越地中有所谓的“全伯喈”“全荆钗”,名字就是由此而来。天启三年,我们兄弟几个带着南院的王岑、老串杨四、徐孟雅、圆社河南人张大来等人前往严助庙观看庙会。到了庙里,我们玩起蹴鞠,张大来以“一丁泥”、“一串珠”闻名于世。球只要到了张大来的脚下,滴溜溜地旋转翻滚,就好像他的脚上有胶黏住了球,有线拴住了球,有孔穿插住了球似的,人人叫好称绝。戏演到一半的时候,王岑扮演李三娘,杨四扮演火工窦老,徐孟扮演洪一嫂,十二岁的马小卿扮演咬脐,表演《磨房》《撇池》《送子》《出猎》四出戏。插科打诨、唱曲说白,精妙绝伦,又让人称赞叫绝,之后我们就乘船而归。戏场上的演员们以气势夺人,锣鼓敲打得并不响亮,台上灯火也都不甚明亮。

【评点】

庙会最热闹的部分就是搭台子唱大戏,这里的戏唱得可真叫专业水准,戏班子已然是上等的了,还专门派人校对演员们的唱词,丝毫都不能有差错,一错就招致观众的抱怨和投诉,还要重新来过。一分钱一分货,“日数万钱”果然不虚。张大来的蹴鞠踢得那叫一个神奇,脚和球简直是浑然一体,他要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,中国足球恐怕早就所向披靡了。中国很早就有足球了,可是后来这样一种游戏怎么就发展不成全民运动呢?

返回顶部